Domestic Media - News Reader

Home Category

守正创新铸辉煌 中华全国总工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By news.china.com.cn 2 0
Source: http://news.china.com.cn/2025-05/01/content_117852864.html

中国网5月1日讯 今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栉风沐雨,百年光辉岁月。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工会组织动员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团结拼搏、建功立业,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了重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10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我国工人阶级不愧是中国共产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不愧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不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不愧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我国工会不愧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不愧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不愧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党旗所指就是工运事业所向

溯及百年,红色基因始终浸润着中国工运血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级工会紧紧围绕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团结动员我国工人阶级紧跟党的步伐、走在时代前列,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中建立不朽功勋,谱写了我国工人运动的壮丽篇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中国工会团结动员广大工人群众奋勇投身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洪流,组织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发动京汉铁路大罢工,汇聚起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工会团结动员广大职工群众以主人翁精神和澎湃激情,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开展“鞍钢宪法”群众性技术革新,培育出“孟泰仓库”精神等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典范,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工会团结动员广大职工群众以主力军的使命担当,踊跃投身改革开放,锐意进取、甘于奉献,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工人阶级涌现出许多杰出代表,他们为祖国革命与发展抛头颅、洒热血,作出了卓越贡献。在革命烽火中,林祥谦面对军阀屠刀高呼“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在建设热潮里,“铁人”王进喜立下“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铮铮誓言;在改革春风中,包起帆创新“抓斗大王”技术突破国际垄断;在新时代征程上,艾爱国以“焊花里的匠心”诠释大国工匠精神。这些镌刻在共和国丰碑上的名字,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工人阶级听党话、跟党走的壮丽史诗。

新中国工运事业的法治化进程也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这部新中国成立不到一年便公布施行的法律,明确规定了我国工会在国家的法律地位和职责,为新中国工会工作欣欣向荣奠定了法治基础;1989年印发《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通知》,在改革开放关键期强化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为工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型发展指明方向,助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2015年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首次将群团改革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顶层设计,充分激发了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巨大创造力,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工运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制度奠基到改革赋能,党中央始终将工人阶级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依靠力量。

把党的关怀送到职工群众中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给李培生、胡晓春等劳模回信,到深入基层与一线职工共话发展,再到多次就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工人阶级、重视工会工作。他强调,“时代变化了,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不能变。”“要完善联系职工群众的制度机制,深入基层一线,加强调查研究,坚决防止‘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职工群众真正感受到工会是职工之家,工会干部是最可信赖的娘家人、贴心人。”总书记的话语为亿万劳动者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劲动力。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指引下,近年来,全国总工会和各级工会不断创新维权机制、完善维权手段,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通过源头预防、事后帮扶、集体协商等,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

用制度创新筑牢维权根基。各级工会组织以法治思维构建维权矩阵:创新打造“工会+”多元协作机制,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劳动关系治理;推行集体协商“一样本两指引”标准化体系,推动能级工资改革落地见效;全国大部分地区建立三方协调机制,织就覆盖城乡的权益保障网络。针对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难题,建立行业性协商协调机制,为数字经济时代劳动关系治理贡献工会智慧。

以精准帮扶传递民生温度。聚焦新就业形态群体、农民工等重点人群,昆明探索实施“三早、三对接、三联动”工作法,点亮困难职工、农民工家庭子女求学之路;杭州启动工资集体协商“集中要约行动”为低薪劳动者加薪;泰安把工友创业园当作工会服务农村、农民的前沿阵地,通过提供技术指导、助力产品销售、扶持创业等,带动农民走上增收致富路。

中华全国总工会还持续深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让劳动者成为治理体系的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2013年,全国劳模许振超、郭明义当选全总兼职副主席。2016年1月召开的全总十六届四次执委会议上,全国劳模、农民工代表巨晓林当选全总兼职副主席。2018年,大国工匠高凤林在全总十七届一次执委会议上当选为全总兼职副主席。全总第十八届执委中首次出现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身影,美团北京朝阳CBD团结湖站骑士长范铁明、曹操出行网约车司机张桂容当选新一届执委。

一项项务实举措如春风化雨,将党的关怀沁入千家万户。新时代工会工作的温度与力度,正凝聚成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一支新型、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正在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强调要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当前,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对劳动者的技能提出了新要求。

近年来,全国总工会在党中央的带领下,持续大力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动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当前,全国职工总数约4.02亿人。一支新型、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正在形成。

2016年起,全国总工会和教育部启动求学圆梦行动,助力农民工学历素质提升,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2024年6月,全国各级工会累计投入11.17亿元专项资金,资助240多万农民工实现学历与能力提升。

今年4月,全国总工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工商联联合印发《关于广泛实施求学圆梦行动 推进产业工人学历与能力提升的意见》,在此前开展求学圆梦行动的基础上,将行动实施对象从农民工扩大到产业工人,提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预计到2030年,将打造不少于300个产业工人学历与能力提升项目;资助不少于300万名符合入学条件的产业工人,其中农民工不少于200万名。

从革命时期的“咱们工人有力量”,到新时代的“工匠铸就中国梦”,中国工会正以百年积淀续写新华章,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继续奏响时代强音。(赵晓雯、吴晨笛)

编审:魏婧 王月博

®Domestic Media - News Rea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