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华章|听钢辨症的“穿孔王”
央广网衡阳5月3日消息(记者 黄珂岚)轧管车间里,机器轰鸣,暗红色的钢坯吞吐着热浪。操作室内,穿孔机操作工陈育伟紧盯着监控屏幕,凝视着缓缓出料的钢坯,手中飞快地记录参数。在精密钢管制造领域,穿孔工序的毫米级误差将导致成品管材产生指数级放大的精度偏差。
正是这样严苛到以毫米较劲的生产环境,锤炼出陈育伟近乎苛刻的质量追求。他自主创造了“前卡坯料推出法”“快速判断掉顶头方法”两套先进操作法,改进高钢级钢管穿孔工艺,优化换孔型流程。
从1994年技校毕业到获评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从翻烂英文字典到攻克深海油气用管“卡脖子”技术,陈育伟用30余年的坚守,让“穿孔工”这一传统工种焕发新光彩。
陈育伟在轧管车间(央广网发 衡阳钢管 供图)
勤下“笨功夫” 啃下洋设备
1994年,21岁的陈育伟从技校毕业,分配到衡阳华菱钢管有限公司89分厂学习穿孔机操作。刚毕业就接触穿孔机的陈育伟,一头雾水,就天天跟着车间的老师傅学习。
“白天,我眼睛都不敢眨一下地盯着老师傅操作;晚上,就把步骤画在本子上反复琢磨,经常研究到深夜。”陈育伟说。3个月后,陈育伟和班组同事一起穿出了第一支毛管。此后,他带领工友一个月内3次打破轧管支数纪录,让老师傅们竖起大拇指。
2005年,因工作表现突出,陈育伟调入340分厂。面对全英文的进口设备,他犯了难。“我把操作界面上的单词一个个抄下来,带回家,查字典、背词义,本子被汗水泡得字都糊了。”正是这份“笨功夫”,让陈育伟摸透了那台洋设备的脾气。
随着客户对产品的需求提高,衡钢高钢级高效产品的订单越来越多,轧制工艺要求越来越高,陈育伟所在机组开始系列新品种工艺技术攻关。
2007年,生产的大口径薄壁管频现“鱼尾”缺陷,厂里多次开会研讨解决方案无果。当时,作为主操手,陈育伟急得睡不着觉,连续半个月蹲守在机器边观察,记录的缺陷参数写满3个笔记本,反复琢磨工艺和数据。
“我怀疑是导盘的问题后,也很犹豫,担心误判,几经挣扎还是鼓起勇气向工艺主管提出想法和改进建议。”按照陈育伟的建议改进工艺后,薄壁管“鱼尾”消失了。“那一刻,真比发奖金还高兴!”陈育伟说。
操作室内,陈育伟紧盯屏幕记录参数(央广网记者黄珂岚 摄)
炼就真功夫 “听声辨症”解难题
“穿孔机顶头的一根顶杆价值2万元,处理一次包顶杆耗时2小时,经济损失高达20万元,换一次我的心都在滴血。”陈育伟说,原来的穿孔机顶头更换模式易掉顶头、包顶杆。
攻关中,陈育伟专注于每一个规格品种的轧制细节,留意现场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造就了他对故障预判、工艺参数调整的样样精准。现在陈育伟只要听声音就知道轧制是否正常、只要看画面就知道设备运转是否正常,他还将经验转化为12套智能穿孔算法。
“师傅能从金属摩擦声里听出0.1毫米的偏差,就像老中医号脉。”徒弟古乐琪回忆。陈育伟总结的问题判断方法让工段包顶杆次数从每年十几次降为零,累计节约成本超500万元。
2021年,他带领生产团队轧制生产的深海立管在陵水1500米气田投用,一举打破国外垄断。“咱们的钢管撑起了深海‘中国芯’!”陈育伟骄傲地说。
陈育伟仔细查看钢管质量(央广网记者黄珂岚 摄)
培育新工匠 让匠心薪火相传
“当工人不能只会按按钮,还得知道机器为啥这么转。”这是陈育伟带徒弟常说的一句话。近十年来,他手把手培养出20余名技术骨干。现在,这些技术骨干在车间关键岗位独当一面,攻克行业难题,也在继续培育新一代复合型技工。
“刚来340厂的时候,陈师傅经常跟着我加班,有什么不懂我都问他。他把自己的独门技巧都传授给我,让我快速成长为一名熟练的穿孔机操作工。”古乐琪说。在他的传帮带影响下,其他三个班组的穿孔工操作能力不断提高,整个机组中间废品率显著下降。
三十载春秋,陈育伟从青年工人到劳模工匠,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一辈子学,一辈子干,一辈子琢磨”的初心。“我们生产的每根钢管,都承载着国家重大工程的信任。我愿永远做一颗‘螺丝钉’,用匠心铸就精品,用品质赢得市场!”陈育伟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