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mestic Media - News Reader

Home Category

回访总书记勉励过的湖北青年:向上攀登 向下扎根

By news.sina.com.cn 0 0
Source: https://news.sina.com.cn/zx/gj/2025-05-05/doc-inevpncv1514772.shtml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旷 曾雅青 涂家骏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重视青年工作,关心青年成长。他常走到青年中间,倾听青年声音,同青年交流谈心,并多次在讲话、座谈、书信等交流中,鼓励青年群体追求梦想、挺膺担当。

  谆谆嘱托、殷殷期望,激励着广大青年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在青春的赛道上接力奔跑向复兴。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回信或对话的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武汉残疾女孩杜诚诚、00后大学生谢小玉向总书记汇报:“请总书记放心,我们青年一代向上攀登、向下扎根、追梦奋斗,正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跑出更好的成绩。”

   “本禹志愿服务队”——

   为大山深处的孩子,打开一扇门

李博涵与学生一起读书。(受访者供图)

   【镜头回放】

  2013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

  信中说:“得知你们在徐本禹同志感召下,积极加入青年志愿者队伍,走进西部,走进社区,走进农村,用知识和爱心热情服务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坚持高扬理想、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收获了成长和进步,找到了青春方向和人生目标,感到十分欣慰。值此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20周年之际,我向你们以及全国广大青年志愿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回信中勉励大家: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

  4月30日,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队长李博涵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每次看到小朋友亮晶晶的眼神,我就会想起习近平总书记信中说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所坚持的,就是让这希望的火种永远燃烧,为大山深处的孩子打开一扇门。”

  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以曾经就读于这所大学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杰出志愿者徐本禹名字命名。20年来,志愿者接力传承,“本禹志愿服务队”从研究生支教团延伸出21支分队,服务内容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覆盖人群也越来越广。在他们的爱心接力下,不少学生考上了大学,有的大学毕业后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

  2022年7月,本科毕业,李博涵追随徐本禹的脚步,来到位于黔山深处的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支教。支教一年,李博涵经历了很多感动时刻。

  周边村子的家长,坚持要把孩子送到有支教老师的学校上学;四年级学生小高,每天翻两座山、过两条河赶来上课;队员们外出购物,摊主听到他们讲普通话,会高兴地问“是不是武汉来的”……

  “我离开时,小高给我写了一封信。他说,这一年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李博涵告诉小高,世界很大,等待他一点点去探索。2023年,李博涵带小高到武汉参加研学活动。美丽的大学校园、神奇的科普课堂、车水马龙的城市街道,让小高流连忘返。返程时,他说,以后要凭自己的努力再来武汉。

  2024年,华中农业大学迎来一位特殊的新生——贵州女孩龙海芬。志愿者接力助学,龙海芬与昔日老师成为校友。

  “得知海芬被录取后,支教团成员都特别高兴。点点微光,聚而成炬,我又一次真切感受到支教和志愿服务的力量。”李博涵说。

  如今,“本禹志愿服务队”已拥有研究生支教团、红杜鹃爱心社等21支特色志愿服务分队,核心志愿者1500余人,培育了“玩转科学”点亮黔山娃的科学梦等典型志愿服务项目。

  “总书记的回信一直激励着我们。”李博涵说,志愿服务队将持续提升服务项目化、专业化水平,引领带动更多青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武汉残疾女孩杜诚诚——

   做盲人朋友的眼睛,带他们领略世界

杜诚诚在修改电影解说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旷 摄)

   【镜头回放】

  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市青山区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区,考察棚户区项目建设和居民生活情况。

  在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器办公室,总书记走到坐在轮椅上的残疾女孩杜诚诚面前,听她介绍开展为盲人讲解电影服务情况,夸奖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短短几分钟,总书记两次和我握手。临别时,还对我说‘谢谢你’!”那一幕,杜诚诚至今铭记在心。

  4月30日,武汉市青山区蒋家墩社区居委会。记者走进二楼杜诚诚的办公室,一眼便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俯身和她握手的珍贵照片,被摆放在最显眼的地方。靠近办公桌的那面墙上,诗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格外醒目。

  “总书记那句‘谢谢你’,让我有种被理解的感觉,当时眼泪都要‘飞’出去了。”杜诚诚回忆这一幕时,仍是一脸幸福,“总书记的致谢,不仅是对我个人,更是对像我一样的残疾朋友的鼓舞,坚定了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给了我们莫大的动力。”

  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盲人电影院义务讲解员,杜诚诚用爱与坚持为盲人推开“光影之门”,用青春书写“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15年来,她为盲人朋友讲解了300多场电影,为90多部电影写下了总计100多万字的讲解稿。

  “志愿服务不是单向给予,而是用生命影响生命。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残疾人勇敢地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成为更好的自己。”杜诚诚说。

  有温度的城市,应该是一座无障碍的城市。借武汉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契机,杜诚诚多次应邀走进社区、医院,参加相关调研。

  “将心比心,结合自己遇到过的困难和障碍,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从而更好地帮助残疾人。”杜诚诚说。

  就在接受采访的前一天,杜诚诚和青山区人大代表走进武钢总医院。看到在大家的共同推进下,针对残障人士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备,她格外欣慰。

  在杜诚诚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志愿讲解队伍,有电台主持人、社区工作者、大学生等,他们用文字和声音,帮盲人朋友“看”懂电影。

  采访中,杜诚诚不时开怀大笑,阳光开朗、活力满满。她的鼠标、键盘、水杯、轮椅,甚至连垃圾桶都是可爱的粉色。

  “乐观是必需品,希望用我的经历鼓舞更多人。我愿意做盲人朋友的眼睛,帮他们领略更精彩的世界。”杜诚诚说,“五一”假期,她打算去看几部新上映的电影,挑选合适的进行解说。

  杜诚诚用坚守证明,青春的意义在于把个人理想融入家国情怀,让每一份微小的善意,都成为照亮社会的星光。

   00后大学生谢小玉——

   每一次经历,都对“奉献”理解更深

在广西都安支教期间,谢小玉给学生们上英语课。(受访者供图)

   【镜头回放】

  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在东湖新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同社区工作者、基层民警、卫生服务站医生、下沉干部、志愿者等亲切交流。

  家住东湖新城社区的00后志愿者谢小玉,言语间飞扬着青春激情:“看到很多人都在为社区默默奉献,我鼓足了劲。送东西是个力气活,需要很有干劲才行。”

  总书记深有感触:“过去有人说他们是娇滴滴的一代,但现在看,他们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不怕苦、不怕牺牲。抗疫一线比其他地方更能考验人。”

  春风和煦的日子,走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园里的梧桐道上,谢小玉总会想起5年前穿着红马甲下沉社区的经历。

  “总书记的话鼓舞着我、激励着我,让我觉得自己做的事很有意义。他当时还关切地问我累吗,我坚定地说:‘不累!’那年3月,我还火线入党。我们青年一代,就是要让青春绽放在祖国大地需要的地方。”4月29日深夜,为了不打扰同学休息,谢小玉走到宿舍楼道接受记者电话采访。

  2022年夏天,22岁的谢小玉本科毕业,已考上本校研究生的她,做出一个重要选择——前往山区当一名支教老师,为期一年。此后,谢小玉还多次参加志愿活动,每一次经历,都让她对“奉献”二字的理解更深,“再小的微光,都能散发能量”。

  一路走来,她始终心怀赤诚,在祖国需要的地方书写着奋斗的青春答卷。支教的一年里,谢小玉的笔记本里记满100多个学生的学习档案。

  离开那天,车窗外学生们模糊的身影,成为谢小玉心中永远的牵挂。她知道,这段与大山相拥的时光,早已让自己的生命与这些孩子的未来,结下了不解之缘。

  2023年秋天,谢小玉回到大学校园,她对未来有了更明确的目标。

  去年10月,谢小玉开始资助支教时班上的一名学生。

  “支教时我就发现,他为了省钱有时甚至不吃饭。他现在上高三,我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他。”谢小玉说。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从社区志愿服务中琐碎的跑腿服务,到支教时承担起教师的责任,谢小玉一直在成长。

  研究生期间,谢小玉获得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以及第三届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大会优秀论文等奖项。

  “所谓青年担当,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我要在每一个需要坚守的岗位上,用智慧和汗水精心耕耘,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谢小玉说。

®Domestic Media - News Reader